发展改革委:上海积极探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

2012-03-13 10:08:07 来源:

中咨国业工程规划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国家级科研单位控股企业 国家甲级工程咨询资质 (专业编制可研报告、节能评估报告、产业发展规划、资金申请报告),咨询电话:400-001-2230
快慢之间促转型 取舍之间辟新天
——上海积极探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冲击了全世界。正是在那一年,上海经济结束了连续16年两位数增长,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心。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上海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在调整中发展,在创新中转型,全市上下正在奋力谱写上海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快慢之间 加快转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上海经济增速似乎“表现平平”。但上海广大干部群众认为,虽然全市经济增速“慢了一挡”,但转型发展“快了一拍”,民生保障“进了一步”。经济增速放缓背后蕴含的是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的改善,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当前上海经济正朝着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方向发展,符合中央对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1年,上海经济总量达到1.9万亿元,2008、2009年先后超越新加坡和香港,2011年超过日本京都、韩国首尔,排在世界大城市11位。按常住人口计算,上海的人均生产总值2008年首破1万美元大关,2011年达到1.28万美元,达到国际中上等富裕国家地区水平。

经济综合效益提高。2011年,上海以占全国0.07%的土地、1.7%的固定资产投资,创造了全国4.1%的生产总值,贡献了全国超过7%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29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其中三产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6.8%。就业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0.23提高到“十一五”时期的0.4,工业投入产出比值由1.3提高到1.6,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5年的9.5万元/人提高到2010年的15.93万元/人。

节能减排取得良好成效。“十一五”期间,上海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累计削减30.2%和27.7%,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201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32%,超额完成了年度节能目标,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能耗名列全国前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等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年度减排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服务业引领发展态势明显

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业结构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999年首次超过50%,2011年持续提高到57.9%;二是三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1996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都超过60%。目前三产发展总体呈“5、6、7、8”格局:三产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增加值占比接近60%,投资和财政收入占比超过70%,利用外资占比超过80%。2011年,三产增加值增长9.5%,快于第二产业3个百分点,高端和新兴服务业成为重要增长点。批发零售、金融等三产重点行业快速发展,2011年增加值占三产比重分别为27.4%和20.2%,比2005年提高9.2和5.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2011年信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经营收入分别增长20%、15%和10%左右。

工业转型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2011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出突破1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制造业部分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7850亿元,增长11.5%,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3个百分点;服务业部分实现营业收入2344.5亿元,增长14.8%。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一批重大专项成果实现产业化。而同时,五大高载能行业产值仅增长1.1%,增速低于全市工业5.3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不断加快。“十一五”以来,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7.4%,占GDP比例由2005年的2.33%提高到2011年的2.9%;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由106件提高到2011年的390件,在全国名列前茅。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4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分中心,36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3589家,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831项。集聚各类优秀人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6.1%,首批160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上海“千人计划”,全市人才贡献率接近40%,排名全国前列。

——“四个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显著增强。2011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400万亿元,各类金融机构累计超过1000家,建立形成了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内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外资法人银行达到21家,占全国的80%以上;34家上海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占全国三分之一。2011年度“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上海分列全球第五、第六位,金融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航运中心软硬实力明显提升。2011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3亿吨、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174万标准箱,继续双双保持全球第一。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1.1%,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455万人次,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三。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国际贸易功能不断增强。2011年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达到812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5;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25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3;商品销售总额达到4.6万亿元,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企业扩大到20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超过3000亿元。外高桥保税区生产总值、商品销售额、税收均占全国保税区总和的一半。

对外开放能级不断提高。至2011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三产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超过80%。2011年,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分别达到201亿和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和13.3%,总额均创历史新高。总部经济加快集聚,累计达到927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53家,投资性公司240家,外资研发中心334家。“走出去”步伐继续加快,“十一五”全市累计对外投资达到60亿美元。

——需求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消费领先投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需求结构也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最终消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即消费率)2000年超过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即投资率),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2011年提高至55%左右。二是1997年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高于消费,1997年后消费贡献超过投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6年40.9%提高到2011年60%以上。2011年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67亿元,增长0.3%。消费新兴业态发展态势良好,电子商务交易金额增长27%,无店铺零售额增长57.3%。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全市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74.1%,比2005年提高4.8个百分点。民生领域投资力度加大,2011年保障性住房投资增长42.9%,占住宅投资比重达到34.3%。民间投资活跃,2011年民间投资增长36.9%,增幅高出国有投资达47.4个百分点。

外贸结构不断升级。总体呈现“五个快于”:服务贸易快于货物贸易,2011年分别增长20%左右和18.6%;进口快于出口,分别增长21%和16%;一般贸易出口快于加工贸易出口,分别增长21.9%和8.6%;私营企业出口快于国有企业出口,分别增长35.1%和13.3%;新兴市场出口快于传统市场出口,全年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传统市场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8.4%、13.7%和16.1%,对东盟、南非、澳大利亚分别增长23.9%、34.2%和31.6%。

——保障改善民生步伐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加强

就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以来,上海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七年控制在4.5%以内,2011年为4.2%。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累计扶持成功创业4万人左右,带动就业超过20万人。帮助了一批就业困难、家庭困难的“双困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上岗就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2010年,服务业就业比重由42.6%提高到54.6%,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44.9%下降到42.5%。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户籍居民各类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98%。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城保、镇保、农保养老金水平分别增长79%、82%和237%,并把来沪从业人员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制度。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上海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1%。2011年,上海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230元和15644元,均比上年增长13.8%;其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高于全市城市居民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城市居民保持同步,改变了以往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略低于城市的局面。

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快建设。构建了以共有产权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新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超过400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累计受益家庭8.7万户,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积极探索旧区改造新机制,加大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整治力度,“十一五”期间拆迁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约33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超过8000万平方米。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稳步推进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实现了2011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公共服务日益加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和学杂费,对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688种药物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并在各基层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实现三级医院建设在郊区县的全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推动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养老服务不断改进,2005年以来,全市每年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至2011年末已超过10万张,为20多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取舍之间 革故鼎新

上海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发展,调整转型取得显著进展,离不开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打出了浦东开发开放这张“王牌”,掀起了上海改革开放的高潮;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确定了建设“四个中心”定位,规划了上海跨越发展的战略方向;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实现“四个率先”要求,明确了上海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此,上海将中央精神、发展形势和自身实际紧密结合,借改革开放和先行先试的东风,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契机,将科学发展作为坚定不移的抉择,积极探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实事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信心

发展方式之变,首先是思路观念要变。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端正各级党委的思想路线上狠下功夫,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多次召开市委全会、经济工作会议、思想务虚会和专题会议等进行讨论部署,统一大家思想认识,鼓舞大家工作干劲。

深入分析上海发展阶段性特征,坚定摆脱既有思维方式束缚和路径依赖的决心。上海市委市政府综合分析了当前全市转型发展的总体形势,形成了三点基本判断:一是转型发展的势头正在逐步显现,经济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二是经济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当前增速回落既是外部经济复杂环境、短期市场波动和传统发展模式矛盾的反映,也是长期发展规律约束和主动调整转型的结果,必须全面、辩证、历史地看待;三是要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加快实现结构转型升级,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放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来。通过冷静、客观的分析判断,消除全市上下思想疑虑,充分认识到原有的发展路径不可依赖,旧有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千万不能再背过去成绩包袱,要不受习惯做法的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受现有知识局限,不被地域思维所惑,要以新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围绕推进科学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开展重大课题调研,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和群众诉求,并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十二五”规划大讨论。在此基础上,市委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这一总体思路已成为全市上下落实“十二五”规划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

深刻领会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增强主动调结构、转方式的勇气。上海深刻认识到,中央对上海提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为全市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战略方向,既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要求。上海必须从全国大局出发,勇于担当,负起责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全国积累经验、开辟道路。上海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经济增长必须符合发展规律,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因为脱离实际的高速度必然挤压调结构、转方式的空间,也不可能持续。必须敢于审视多年来曾在发展中起到一些作用的办法、政策,勇于在一些矛盾交织的深层次问题上进行突破,更加注重把握好经济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努力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拓展空间、争取时间。为此,上海主动调低了“十二五”规划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明确GDP年均增长8%左右。上海认为,这一目标安排是实事求是的,符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明确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点

发展方式之变,主攻方向是结构之变。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上海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65%和15%左右。

求高端,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四个中心”是中央赋予上海的国家战略,近年来上海依托这一平台,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物流、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股指期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创新实现突破。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展积极,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特案减免税、启运港退税、期货保税交割等试点启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组建上海综合保税区深化推动“三港” “三区”联动发展,新型国际贸易、融资租赁、贸易便利化等试点实施。同时,围绕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组建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积极推动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转型。

求高新,着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背后,蕴藏的是世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上海未雨绸缪,早在几年前就明确要推进九大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设立了100亿元的专项资金和30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充分发挥创新区域带动作用,张江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杨浦区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紫竹科学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在此基础上,最近上海又制定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2010年起每年新增土地指标50%以上都要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比2010年翻一番。

求升级,大力加强技术改造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传统制造业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撑,也曾在历史上大放异彩。上海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努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提出2015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保持在65%左右。着力提高汽车、船舶、机械等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自主品牌价值。优化钢铁、石化等产业的产品结构,推进钢铁新材料产业化,延伸石化产品产业链。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一般加工型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提高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最近两年,全市累计推进技改项目超过500个,涉及投资超过1000亿元。

——毫不动摇地减少“四个依赖”,努力探索转型发展新路

调整产业结构,本身就是“甘蔗没有两头甜”,既要有“取”,更要有“舍”。只有这样,上海才能摆脱对传统粗放发展路径的依赖,才能为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发展腾出空间,促进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平稳发展。为此,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减少“四个依赖”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切实减少经济发展对重化工业、房地产业、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拉动的依赖,在产业调整上“革故鼎新、凤凰涅槃”。

减少对重化工业的依赖。上海清醒认识到,上海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减少经济对重化工业发展的依赖。2011年全市重工业增加值增速比轻工业慢2.9个百分点,石化行业产值仅增长1.9%,钢铁行业产值下降3.9%,合计占工业比重从2005年18.5%下降到2011年16.9%。同时,上海还以节能环保倒逼工业转型。“十一五”以来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600多个,减少产值超过1000亿元,节约标煤超过500万吨。建立“批项目、核能耗”制度,加强新建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重大项目平均核减能耗5%以上。建立全国首个工业能效监控平台,开展节能监察和能源审计。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出台扩大差别电价等政策。“十一五”环保投入相当于GDP比例始终保持在3%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上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明显降低。最近两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下降22.8%和2.4%,占GDP比重从2005年7.3%下降到2011年5.3%,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从15%下降到9.2%。

减少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上海通过政策引导和提高能效、环保标准等措施,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外转移。鼓励电子代工企业将加工产能外迁,提高服务器、云计算等高端产品比重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如位于松江区的广达集团2011年笔记本电脑产量下降2%,而高附加值服务器产量增长3.7倍;云计算部门年营业收入虽然不过100亿元,但为当地带来税收5亿元。2011年上海以代工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仅增长3.2%,低于全市工业3.2个百分点,规模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较2005年下降3个百分点。

减少对投资拉动的依赖。上海在保持适当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重视调整投资结构、突出投资重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有升有降”的良好态势: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9.5%,投资额占全市投资总额比重达到10%;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十一五”年均增长12%,已经占全市工业投资的“半壁江山”;重化工业投资下降,五大高载能行业投资下降16.2%。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激发转型发展的内在活力

上海充分认识到,上海的优势在于创新,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靠创新,推进未来转型发展也要靠创新。只有锲而不舍地提高创新能力,上海才能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掌握政策先行优势,为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为参与国际竞争增创新优势。

全面开展创新理论研究。上海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创新理论研究,为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和上海市情,研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经济发展规律。根据上海发展区位优势、阶段性特征,诠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深刻内涵,明确重点任务,制定对策措施。如围绕“四个中心”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进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力加强政策法规创新。在中央支持和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加大政策法规创新力度,提高针对性、操作性和系统性。例如,启动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营业税差额征收、鼓励先进制造业主辅分离等扶持政策,开展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正增值税试点。出台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行办法,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为解决突出矛盾,及时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如为优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和《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

着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上海明确要以科技自主创新为重要支撑,加快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积极承担大型客机、数控机床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了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等一批核心技术,努力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制定出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支持的政策措施,搭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和科技企业信用体系两大基础平台,开展了科技保险试点。制定智能电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实施了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启动实施四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和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了创新要素与资源的集聚。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加强对转型发展的激励约束和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上海拥有中央赋予的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平台,拥有国发19号文支持“四个中心”建设的先行政策,近年来在改革开放方面加大了力度,努力以改求变、以改求新,探索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充分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如果说浦东开发是上海改革开放的“王牌”,那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上海改革开放“王冠上的钻石”。近六年来,上海聚焦全国能借鉴、自身能推广、浦东能突破的改革事项,经过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的滚动推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全国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大区域管理体制日益完善。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推进,率先开展了金融股指期货、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单机单船融资租赁等试点。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城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二元并轨,城乡医疗卫生实现一体化管理,农村社会保障实现全区统筹。

围绕“两高一少”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转型,首先政府要转型,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全国行政效能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地区之一。围绕这一目标,上海全面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了政企分开和政社分开改革。先后开展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成市级网上行政审批管理和服务平台,推进了网上并联审批和告知承诺制度。2008年至今已调整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超过1000项,取消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超过300项。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向社会征求对公共政策的意见,要求政府部门主动承担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金引导等责任。市政府微博“上海发布”正式上线,“粉丝”接近200万,影响力在各类政务微博中名列前茅。

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繁荣。中小微型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促发创新的生力军。目前苹果、微软、脸谱等世界超级公司,几十甚至几年前都只是车库型企业。上海深刻认识到中小微型企业的重要作用,先后出台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发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中小企业上市、小额贷款、集合债券、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同时,上海作为国有经济重镇,也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先后完成了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推动了上海汽车、上海港务等国企集团整体上市,2011年市属经营性国资证券化率提高至34.7%。

改革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深化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过分追求GDP、过分追求土地财政,曾是政府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顽疾”。上海对此也做了深入思考,感到要率先转型,必须要对现有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开刀”,在全市树立正确的发展导向、政绩导向。上海取消了对区县GDP的考核,增加了区县提高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权重,并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评办法。探索构建“十二五”科学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涵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等4大方面、42项指标,其中创新指标达到30项。同时,全面实施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相关税收区县分成比例,降低了土地、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区县分成比例,以“一升一降”引导区县积极发展高端产业、新兴产业,摆脱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税收的依赖。

加减乘除 再创辉煌

上海经济正在嬗变,但转型发展也面临艰巨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转型从来就是风险不小、纷繁复杂,有成功,也有失败。从上海来看,传统经济增量出现了相对较快缩减,新兴产业增量培育相对缓慢;自身结构调整需求十分迫切,而外部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这快变量、慢变量和内变量、外变量两对矛盾,加大了上海转型发展的艰巨性。对此,下一步上海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着力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每个环节中去。

今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第五个年头,上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着力点是“五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稳定增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更加注重城市安全。形象地说,就是今后上海转型发展做好“加减乘除”法:加法,就是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打造新增长点和新增长极;减法,就是要进一步下决心减少经济发展“四个依赖”;乘法,就是要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除法,就是要消除体制机制瓶颈,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持续加大现代产业投资。当前国际资本和产业正在加速东移,世界普遍看好中国、看好上海;上海近年也在全市布局了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园区。上海将依托这些园区规划建设,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争取落地开工一批总部机构、创新机构、专业机构等功能目,带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营造服务经济发展环境。中央批准上海在交通运输和部分服务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是中央对上海转型的重大支持,是上海发展服务经济的重大利好。上海将充分用足用好政策,发挥好政策先发效应,确保完成中央交给上海的历史性任务,有效促进新兴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将继续依托“四个中心”建设,抓紧各项功能性政策先行先试,培育发展高端服务业。

——突破自主创新瓶颈制约。“十二五”时期不但要打造“上海服务”,也要打造“上海智造”。上海将积极探索高新技术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银行信贷、民资外资等多元构成的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特别是要把人才作为转型发展第一资源,完善户籍、住房、医疗等方面政策,引进与培育一批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全力保障改善社会民生。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上海将坚持民生优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解决群众“三最”问题。“十二五”将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不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将继续提高各条保障标准线,增加一线职工工资,加大困难群体补贴,持续提高市民收入。将把市民安全舒心放在重要位置,构建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创新改进社会管理制度,确保城市安全有序、社会和谐稳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搏击的上海,只要坚持转型、执著创新,就一定能够蓄势发力,继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真正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大都市。

分享到:
转载保留网址链接http://www.gjzjsb.org/2012/0313/2765.html
关键词:发展改革上海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首页 | 关于我们 | 业务范围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版权声明 ||最新文件

Copy © 国家资金申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楼 一楼    联系电话: 010 - 62136011      Email: gjzjsb@163.com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林业生态旅游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咨国业规划设计中心(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家庭农场(国际)联盟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单位 通用网址:国家资金申报网 版权所有:国家资金申报网
 

本站关键字: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京ICP证11098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