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育”中体现的耕食育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的“食育”文化

2020-12-08 10:23:01 来源:

       “耕育”中的“耕”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 “育”是传承和保育,以及德智体美劳育和育人。育化包括孕育、教育、保育、培育等。
       耕食指耕田而食,是有田有食的安居乐业生活,表示所有食物和文化都来自于自然、农耕和土地。我国耕食文化源远流长,“耕食”二字语出《帝王本纪》:炎帝“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凿饮耕食成语出自汉·王充《论衡·感虚》“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
       “民以食为天”体现了人类生存之道,人类在远古对食品的需求是解决饥饿与生存,随着生命意识的逐步觉醒,食品安全问题获得了道德意义。在现代社会,食品、食材、餐饮的安全生产、流通、监管和消费,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命的权利与价值、社会的秩序与和谐,以及人类的现在与未来等一系列重大的伦理问题。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自然界抗争中形成的药食两用膳食,起源于“药食同源”,形成于秦汉以后,成熟于唐宋,昌盛于明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注重寻求养生健康之路,药膳正好满足健康中国的需要。
       一、耕食教育
       中国农耕中的“耕”是“耕、牧、渔、樵”农业多种形态的集成代表,农田耕作、牧业养殖、渔猎出行、林产品采集都是为了食和吃。耕田的目的是为了粮食、食材、果腹吃饭,食的前提是要耕作、劳作。耕也是生态、自然、采用耕育农法的农业生产方式,耕是种田劳作的过程、食是耕田劳作的结果,耕就是食,食也是耕,二者内涵一致,表达的方式不同。“耕育”中内涵的是耕食教育理念,“耕育”中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的“食育”思想。
       耕食除了包括种养食物以外,还包括耕食餐饮、耕食文化,整个人类生产、饮食、生活场景,体现中华民族从耕食到耕育的画卷。耕育中体现的耕食教育理念将农耕、餐饮、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高度融合,既发挥了田园旅游功能、生态示范功能,又通过耕育文化,促进农村乡村振兴。通过建立生态食材(耕)与生态餐饮(食)的生态农餐对接体系,推广生态食材、推广生态餐饮标准、推广耕育田园和生态消费的生活方式。传承、践行与传播耕食文化,杜绝餐饮浪费。打造集传统耕食教育、农文康旅、教育培训、田园社区、文创孵化于一体的耕育农业、耕育文化融合区。耕育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 验于一体,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广大农村打造更多新时代现代版的牧歌田园。
\
       二、耕食保育
       耕和食的保育主要体现在“耕地”的保育和“食材”的保育,“耕地”的保就是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耕地”的育,就是复育耕地的修复,通过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作物秸秆通过过腹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发展有机质农业。“食材”的保就是保护粮食数量安全和食物的质量安全,“食材”的育就是培育新品种,利用新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虽然幅员辽阔,但受地形地势的多样性限制,适于农耕的耕地只有18亿多亩,占区域面积的比重较低。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田、粮、人”的平衡体系中,我们要保护好耕地、平衡利用草原、林地,不但解决好未来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也要防止未来农业“到哪里种地”,才能满足十几亿人的粮食和食材需求问题。
\
       三、耕育农业是耕食的基础
       耕育农业是在传统农耕文化、耕读传家的基础上,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继承、传承传统农业,并结合现代农业、中医农业,融合创新出具有生态农业、生态保育等特性的理论体系,主要涵盖:耕育体验、生态教育、乡土民俗、健康饮食等。耕育农业将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经验相结合。耕育农业并不否定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只是利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在农耕传统生产的基础上并将废弃物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等与中国传统农业重视有机肥投入、生物相生相克原理防治病虫害、中医农业等其他适用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传统现代合一的耕育农业技术体系。
       农耕是丰衣足食的前提,而衣食足又是建立一切人类文明的前提,因为农耕,在中国大地,才产生了汉字、国家、冶金术等;形成了农耕文化,并上升到农耕文明。梳理近万年的耕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农业对人类文明的功效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造;二是农作物的育种;三是物候节气的利用;四是水的治理与利用;五是一些先进理念与实践技术的发明创造。
       四、耕食文化
       中国是农耕文明特别是水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农耕与炊食,诞生了耕食,修火之利,改变饮食方式,调整了饮食结构;创制了丰富饮食品种。耕食文明使中国率先迈进了农耕社会,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耕育革命。
       而耕育文化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良基因,吸收了中国农学、中国科学、中国哲学精髓。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耕育耕食教育的历史。通过传承和传播耕食文化,践行中华耕食教育文化,弘扬生态食材、生态餐饮,使耕育成为德智美体劳综合教育的楷模。
       耕育文化使传统农耕文化得到进一步继承、传承、发展和提升。耕育体系融合了农耕教育、生态教育、伦理教育,徳智劳体美教育等范畴,耕食文化与耕育文化、耕育农业、耕育农法、耕育田园共同形成耕育体系的大家庭。
       耕食文化具备中华文化的特征,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耕食文化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管理制度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生态文明理念不谋而合。耕食文化具有农耕文化、中华文化内容和特征,包括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理念以及食材、餐饮、节庆活动等,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存在最广泛的文化集成。
\
       五、健康耕食与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太素》认为“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也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许多品种有“轻身延年”的功效。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利用药膳食、治、养相结合,调养人体,预防疾病。良药不苦口,食之味美,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耕是农林牧副渔的基础,代表历史和传统。涵盖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育是德智体美劳。代表文化教育和传承、人文民俗,风土人情。农耕从耕食进化到耕读,上升到耕育。融合了农耕、生态、食育、伦理教育等,衍生出了耕育农业、耕育农法、耕育田园、耕育康养、耕育美食共同形成了耕育品牌与耕育文化、耕食文化大家庭。
       人类在经过工业化的洗礼后,各种环境问题凸显,各类疾病缠身,亚健康状态普遍。人类面临生存、健康、可持续繁育问题。人类社会在发展经济科技进步的同时,生活上需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精神上需要回归家园、回归人类进化的故乡。耕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追求食物的营养、健康、功能。对药膳的限定,是在目前常用的近5000种中草药药材中,药食两用的品种只有100多种。把药膳配置成因人、因病、因时、因地、精美、量小的点心。通过食物功效与作用来调节身体各方面机能,以食为药,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结合农业的多功能性天然禀赋,对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与潜心耕读,耕育体验与耕育康养高度融合,可以满足自然生态的心理需求,缓解城市繁忙紧张生活带来的压迫感。满足人们身心和精神层面的深度体验。

分享到:
转载请保留本文网址链接http://www.gjzjsb.org/2020/1208/5451.html
首页 | 关于我们 | 业务范围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版权声明 ||最新文件

Copy © 国家资金申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楼 一楼    联系电话: 010 - 62136011      Email: gjzjsb@163.com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林业生态旅游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咨国业规划设计中心(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家庭农场(国际)联盟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单位 通用网址:国家资金申报网 版权所有:国家资金申报网
 

本站关键字: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京ICP证11098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