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指导意见

2013-02-20 16:22:46 来源:

中咨国业工程规划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国家级科研单位控股企业 国家甲级工程咨询资质 (专业编制可研报告、节能评估报告、产业发展规划、资金申请报告),咨询电话:400-001-2230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区域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需求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过多年发展,我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具有一定基础。初步统计,2011年行业产值达到370亿元,在数控成形机床、工业机器人及集成应用、汽车用智能仪器仪表、水泥成套装备、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等领域拥有一定优势。但总体看,我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领军企业少,产业规模小,基础部件和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市场有待培育。为加快我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瞄准重点领域,以示范应用为引领,以集群发展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支撑,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水平,全面增强我省制造业竞争力。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行业产值再翻一番,超过2000亿元,形成比较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
——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到2020年,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农业装备、智能工程机械、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等领域在全国居有重要地位。
——龙头企业作用显著增强。到2020年,打造若干销售收入超100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
——基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骨干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基础制造工艺水平全面提升,基础件配套能力显著提高。
二、发展重点
3、高档数控机床。依托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方面重大专项,重点突破整机动态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功能复合、可靠性设计、节能降耗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大型数控液压机和锻压装备、加工中心和高档专用数控机床,培育发展关键功能部件,扩大皖产数控机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4、工业机器人。面向汽车、家电、材料、智能电网等行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高压传动、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和高效减速器、伺服驱动器以及微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大力发展各类专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集成装备,持续提高生产能力与产业化水平。
5、智能农业装备。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大型拖拉机及配套的整地、播种、施肥、植保、收割等成套农机具,重点突破工厂化农产品生产智能控制和管理装备,推进精细化农业生产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园区进程。
6、智能工程机械。面向极端环境和大型化、功能多样化需求,通过攻克电子控制器、作业智能化机群控制、自动化物流等关键技术,研发特大型和微小型电动驱动、混合动力驱动等新型工程机械,增强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降低噪声和振动,提升产品竞争力。
7、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着眼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智能装备。推进窑炉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产业化, 完善推广余热发电关键技术和设备;加快便携或车载式应急环境监测、污染源烟气、工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在线 监测处理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8、智能成套装备。着力突破模块化设计、动态仿真等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化汽车装配生产线和冶金、化工、建材、家电成套装备,提升玻璃成套装备、煤炭采掘成套装备、包装印刷成套装备、食品灌装袋装自动化装备水平,培育发展电子产品制造装备、运载工具和智能国防装备、智能过程控制装备。
9、智能测控装置。重点突破新型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强抗干扰能力的测控技术,大力发展高端传感器、执行器等 电子产品以及智能工业仪表及控制系统、高端光学仪器等产品,积极发展精度高、稳定性好、响应迅速的压力、流量、位移传感器与仪器仪表。
10、关键基础零部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集成创新为先导,加强基础工艺和新材料研究,大力发展高参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轴承、液压及气动元件、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以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三、主要任务
11、积极培育领军企业。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资产和业务重组,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兼并、联合及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中小配套企业做专做精,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产品,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配套。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整合延伸、配套分工和价值提升,建立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
12、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编制我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指导目录,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库,着力谋划、论证、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围绕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和关键系统,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支持,扶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动格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的纽带作用,邀请业内专家、相关企业负责人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评估论证申报项目,增强项目可操作性,降低项目实施风险。
13、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把握国内外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趋势,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国内外领军企业,实施定向招商、精准招商,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和相互配套协作、上下游资源共享,通过产业配套、研发配套延伸产业链,吸引一批整机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项目落户。鼓励与境外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参与技术标准、技术设计的国际协作,支持智能制造技术、成套装备及工程服务出口,尽快做大产业规模。
14、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加强政策和资金引导,采取引进一批、并购一批、合作一批、培育一批等方式,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聚集,促进产业专业化、特色化,形成一批产业集群。设立区域产业协作与发展基金,引导和鼓励各市以产业链为纽带,协同打造跨区域的产业基地。依托现有开发区、高新区,建设专业园区,加强对专业园区的规划引导,提升信息网络、污染集中处理、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水平。
15、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一批自主产品,培育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新技术、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收购国内外先进企业等方式,弥补产业链缺失环节。设立智能制造装备创新能力专项,支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及应用平台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参与的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完善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基地、测试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
四、政策措施
16、加强财政扶持。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设立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专项,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有偿使用、入股、委托投资等方式,重点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先进工艺推广应用、新产品的试点示范以及研发、检测、培训等行业服务平台建设等。
17、鼓励应用示范。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示范工程。鼓励企业购买和应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装备和技术。对于采购皖产首台(套)智能制造装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补贴和专项资金支持。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开展对首台(套)设备的产品质量保险,建立制造商、用户、保险机构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险责任机制。建立依托重大工程发展机制,鼓励由用户企业、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的产业联盟参与工程招投标,联合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
18、强化金融支持。鼓励和支持智能制造装备骨干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争取培育一批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信托产品、动产抵押、股权出质、商标及品牌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19、构建人才高地。建立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以重大项目建设和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作为支撑平台,创造优良生活、科研和创业环境,吸引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科技实施项目的一批留学归国人员和境外人才来皖创业,培养一批、引进一批智能制造装备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用好用活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各级、各部门应深刻认识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到战略高度。各市要完善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协调指导,推动我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分享到:
转载保留网址链接http://www.gjzjsb.org/2013/0220/3927.html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首页 | 关于我们 | 业务范围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版权声明 ||最新文件

Copy © 国家资金申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楼 一楼    联系电话: 010 - 62136011      Email: gjzjsb@163.com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林业生态旅游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咨国业规划设计中心(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家庭农场(国际)联盟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单位 通用网址:国家资金申报网 版权所有:国家资金申报网
 

本站关键字: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京ICP证11098788号